第53章 通江浩劫(上)(1 / 2)
自古大通江者,源出秦地汉中府西乡之境,其水初汇千溪万涧,渐成滔滔江河之势,始西北而径东南,穿越秦岭巴山,蜿蜒千里终于大巴山北麓幽深之处。
古时因其横陈于秦汉之交,历来烽火连天,战事频仍。
至于坐落在大通江水畔的通江县城,虽非京都之宏伟,却也自成一番格局,人口约略数千户,因江而聚,因江而兴。
城外沿岸峭壁耸立,奇石嶙峋,山水相映,造就九曲蜿蜒。每至春夏之交,雨量充沛,江水更是滔滔滚滚,宛若天际之洪流入境,浩瀚无垠。
城内布局错落有致,青石板路,纵横交错,夹道宅邸林立。更有酒肆茶楼雕梁画栋,庙宇宫观古朴典雅,点缀其间,尽显繁华雅致。城中心市集喧嚣,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真真是“商贾云集,货物堆积如山”。
相传通江城乃是古时能工巧匠所造,此间布局之妙,非止观瞻之美,更在于其用途之妙。
它之所以成为利州路的一处商业中心,乃是因为通江城之独特布局——其城半倚于坚实之岸畔,半筑于大通江面的一处浅滩之上,犹如一位温婉女子,半依岸畔,半踏清流,风情万种。
浅滩之上,以木桩、青石构筑之码头,延伸至江心,犹如一条条巨龙饮水,蔚为壮观。相较于东西城门建于陆,水上城门则居南边浅滩之末,船只可由此门便捷地进出县城,货物装卸,行人往来,皆畅通无阻。加之春日水涨,夏秋水落,浅滩水深适中,船只通行无虞。全因如此布局便利,城中居民自然多以渔业水运为生,鱼获商货,可由此卸下运至市集,无需绕行,省时省力。
于当地人眼中,此城不仅是安居乐土,更是诗意栖居之所,正应了那句当地的俗话“诗意通江水,烟雨通江城”。
只是此时阴云细雨笼罩之下的通江城,俨然已成为了一个充满混乱与恐惧的人间地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