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火上浇油(上)(1 / 2)

加入书签

从山海村回来以后,许志飞的内心一直是沉重的。很多时候,他还是会停留在许建国突然离世以后的悲痛之中,当然另一种悲悯则是来自于那些伸手想要得到他帮助的老同事。他无法忘记自己走向车站检票口时,那些紧握不放的双手和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他们向一种远方的寄托,遥望着自己远去的身影。

许志飞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兄弟姐妹,也在考虑如果把业务嫁接到这些需要帮助的老同事手中。期间也和韦晓丽做了意见征求,想听听她的意见,得到她的支持,无论是财力还是智力。

韦晓丽告诉许志飞,腾飞箱包厂今后的发展应由市场去作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作为和腾飞箱包有某种紧密联系的个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应再去扮演大包大揽的角色。腾飞箱包在市场浪潮中选择进与退,选择变革与守旧,应是他们的管理层去谋划的重点。

听取韦晓丽的意见后,许志飞选择暂时按兵不动,没有把安置腾飞人员到山海劳务的闸口打开,最终选择给镇领导写了一封建议信。他以一名曾经是腾飞箱包厂员工的身份,建议股东方、管理方从腾飞厂现状和未来发展出发,要进行改革强体,既要让员工守得往饭碗,也要让企业能留得住客户。

不久,他就从许静蔚处得知,腾飞厂来了一个新的厂长,接任原先许建国的角色,厂里上上下下对新领导寄予了厚望。

听到这个消息,许志飞暂时放下了心,对于这些“老朋友”的新出路,他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

许志飞继续回到他的重心,也就是山海劳务,这一次他想让山海劳务的“胃口”变得更大一些,他提出了向中高端人才市场进军的想法。

许志飞有这个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段时间以来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一直会断断续续地出现在现有的招聘需求中。招聘企业原想顺道搭个“顺风车”,但许志飞却有意把它做成“直通车”。

想法一形成,许志飞就急着和其它两个坐下来进行沟通,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许志飞的意见比较明确,就是随着近几年不断有企业进行技改升级,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这其中技术类、研发类的需求特别明显。一线产业工人的招聘由于门槛低,市场上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一大批同一门类的竞争同行,市场空间的蚕食日趋变得厉害。因此当下考虑弯道超车也显得十分重要。

想法一说出,刘玉良和阎晓光就十分赞成。他们也都认为原有的劳动力服务渠道已经日趋成熟,市场同质化越来越厉害,换个赛道营造新的造血能力未尝不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